行业资讯 分类
“土特产” 走出乡村 “新滋味” 包围城市开云官网下载发布日期:2025-02-02 浏览次数:

  新春佳节,走亲访友,那些经历了时间考验又满含家乡味的土特产成为年货的“主角”。红红的苹果、糯糯的山药、新鲜的香菇、飘香的小磨油,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土特产,不仅有乡土味,有家乡特色,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土特产”3个字也因而有了新的解读和寓意。习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新春之时,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品味河南土特产蕴含的“新滋味”,感受中原大地日益升腾的产业新景、美好图景。

  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对香菇种植大棚控温控湿,让温度和湿度更适合香菇生长。这是日前记者在西峡县重阳镇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菇标准化种植基地看到的一幕。

  基地的负责人杨俊朝说,正因为科技的加持,西峡不仅能够冬季出菇,而且夏季也能出菇,实现一年两季出菇,让食用菌“四季生金”。

  现年49岁的杨俊朝是西峡当地有名的香菇种植“土专家”。1996年,西峡县推广种植香菇,在外打工的杨俊朝回乡种植香菇。当年,他种植香菇1000袋,收入1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尝到了甜头的他看到了香菇发展的美好前景,到1998年,他种植的香菇已经发展到了2万袋。

  当时,香菇只能在冬季种植,夏季高温季节不能种植。杨俊朝认为,不是夏季不能种植香菇,而是当时的菌种不适合夏季种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鲜香菇的需求越来越大,夏季也需要吃到鲜香菇,而不是只能吃到干香菇。于是,他将目光转移到香菇的上游产业菌种上,开始研究培育菌种。

  杨俊朝经常一人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县城和乡镇,白天到西峡县科研中心学习菌种培育技术,晚上查找相关资料。经过不断实验,他率先在全县培育出“钰森1号”“钰森3号”春菇菌种,并建成了全县首个智能化控温控湿“四季菇”大棚和工厂化恒温净化养菌车间,打破传统的种植和养菌模式。新培育出的两个菌种抗性强、耐高温,实现了一年两季出菇。

  新的菌种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2017年,杨俊朝成立南阳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加工菌种和菌棒。他说,过去种植户普遍自己制香菇棒,虽然成本低,但坏棒多,出菇少,收益低。而工厂化制棒,杂菌少,无坏棒,质量高,收益好。现在,他的制棒厂年制菌棒2000万棒,香菇、天麻、灵芝、羊肚等品种市场遍布河南、河北及东北等13个省市,并与日本、韩国的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西峡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年产量达30万吨(鲜菇),加工企业500多家,产品有6大类200多个品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效益达200亿元以上,香菇及其制品出口额连续7年全国第一,连续8年全省第一。

  一年四季出菇,这是杨俊朝已经实现的梦想,也是他正在努力推广的种植模式。对此,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孔维丽说,伴随着冷链物流体系的日益成熟,消费者已从过去冬季吃鲜菇,发展到一年四季吃鲜菇。因此,在西峡、卢氏、泌阳、鲁山等我省食用菌大县,发展四季出菇势在必行。他们将研发培育更多适宜夏季生长的食用菌新品种,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新春佳节年货俏。作为中原地区代表性“土特产”之一的驻马店小磨香油,早早开启了爆单模式。

  春节前夕,位于驻马店市高新区的正道油业已然一幅热气腾腾的生产场景。“马上过年了,家家户户调凉菜、和饺子馅儿、走亲访友等都少不了小磨油,一个月之前我们就开始加班加点赶订单,一天下来要磨一万多斤芝麻!”正道油业公司总经理马磊介绍,与去年同时段相比,今年小磨香油的订单量增长了30%左右,产品不仅广受国内消费者喜爱,还远销澳大利亚、英国、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驻马店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香油原材料——白芝麻在河南省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上蔡、平舆、新蔡、项城等县,所以就有了“世界芝麻看中国,中国芝麻看河南,河南芝麻看驻马店”的说法。驻马店作为全面闻名的芝麻生产地,因本地生产的白芝麻“籽白皮薄、口感醇香、后味甘甜、出油率高”,又被称为“芝麻之乡”。

  “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搭配特定的传统工艺,造就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马磊说,当地的白芝麻籽粒饱满、皮薄肉厚、气味清香、品质上乘,为小磨香油提供了优质原材料,世代相传的古法制油技艺更是小磨香油保持醇厚味道和浓郁香气的精髓所在。

  小磨香油是我省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据悉,驻马店小磨香油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加工历史。2009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作为一名磨油的“行家里手”,今年59岁的倪学正与小磨香油结缘已40余年,他既是正道油业生产技术部部长、磨油“大师傅”,也是驻马店市小磨香油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深谙小磨香油制作工艺。“炒制芝麻是制作好香油的关键环节之一,手法、火候及加料工艺等,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秘诀,多年来都以手把手教的形式在师徒间代代传承。”他说,为把老祖宗留下的磨油技艺传承下去,他和厂里的其他“大师傅”一起身体力行,通过收徒、培养学工的方式,把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如今,很多年轻工人已能独当一面,在驻马店小磨香业发光发热。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传统工艺的精髓不能丢。而借助于现代传播手段,驻马店的小磨香油走进了更多家庭。

  近年来,驻马店紧握粮食这张“王牌”,农产品加工业能级跃升,品牌矩阵壮大,品牌知名度提升。截至2024年12月,全市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276个,其中绿色食品26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3个,位居全省第二。平舆白芝麻、泌阳夏南牛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正阳花生、平舆白芝麻、泌阳夏南牛、确山四孩香菇4个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从“中原粮仓”迈向“国人厨房”,再到丰富世人餐桌,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年总产值2000多亿元。而那里的小磨香油产业,也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山药横着种,栽种深度较浅,能避免水涝‘塌沟’风险,但会影响养分吸收。还是要采用特定技术栽培,实现横着种、竖着长,虽说块茎可达地下1米多深,收获时费工费时,但能保证品质。”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温县张羌街道马庄村的怀药博物馆,马红峰正在展示墙边耐心地为参观的市民解答关于山药种植的种种疑惑。

  在温县,说起山药种植,马红峰是公认的专家。今年67岁的他,已经跟山药打了几十年交道——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铁棍山药研究,后来的工作依然和山药密切相关,退休后照样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山药种植。

  位于马庄村的怀药博物馆,是他花费数年工夫,组织合作社及“怀御堂”等公司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建起来的,2020年11月正式开放。12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内,展示有四大怀药和怀商的历史文献资料,怀药的生长规律、种植技术与炮制技艺,以及温县山药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诸多荣誉。馆内一隅,还收藏了多年前用于山药种植、加工和炮制的工具,让人对怀药文化产生更直观的感受。

  近年来,温县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电商+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铁棍山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左右,从事山药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户在3000户以上,总产值在20亿元左右,山药的链条不断完善、拉长。但说起来,温县的山药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初,温县山药产量低、轮作时间长,且田间管理粗放,品质和价钱都上不去。1995年起,温县决心大力发展怀药种植。时年,马红峰呼吁成立温县岳村乡铁棍山药协会,带领、指导本地农民种植山药,一直到现在。

  多年的经验告诉马红峰,“科学化种植才是最好的出路”。2006年,他带领5户农民入股成立温县岳村乡红峰怀药专业合作社,从选地、选种到播种、管理再到收获,都按照统一标准精耕细作。2012年,另有15家怀药专业合作社加入成立温县红峰绿宝怀药种植专业合作联社,2016年又成立怀御堂有限公司,推行标准种植、集约管理,为产品统一包装、商标和二维码,大大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入股入社的已有1256家农户,辐射带动了全县的怀药种植。

  “铁棍山药现在亩产2500斤左右,跟着马老师种,一亩能比以前多挣5000块钱。”种植户郑百安告诉记者。

  “种好一根山药,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眼下临近春节,温县铁棍山药像往年一样迎来销售旺季,线上线下的需求十分旺盛。“春节前后恰逢铁棍山药采收期,口感最好,干、面、甜、香。”在马红峰看来,铁棍山药天然具备“年货”属性。随着近年来“非遗年货”的走俏,位居“四大怀药”之首的山药,也必将搭乘时代的东风,走向全国各地,绽放别样芳华。

  春节前夕,灵宝市永辉果业的数字化智能分选线车间内,机器作响,果香弥漫,十几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一颗颗色泽红润的苹果在工人的安排下,“坐”上带有独特编码的果盘,在传送带上排起整整齐齐的队伍,依次通过一台机器设备的检测后,会按照重量、果型、甜度等被分成几个等级,再被自动分配到相应的工作位置,工人利索地把分级后的苹果摆放到果品周转箱内,进行下一步的分箱包装。

  “有了这台智能苹果分选设备,就像给每一个苹果都做了一次全身‘CT’,不光能看出苹果外表的伤痕、辨别果径大小,还能一眼识别果核内部的霉变,区分出果品的甜度,确保每个筛选出的苹果表皮完整、个头匀称、甜度适合,让果品的外观和口感都达到高品质。”灵宝市永辉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常启超说。

  过去,苹果主要靠人工肉眼分选,效率低下不说,果品的品质不一,很多时候好果差果“撮堆儿卖”,总是卖不上价。现在,通过智能精选实现了苹果的分级分价销售,再配合包装的升级,让消费者实现了视觉、味觉体验感的提升,该公司果品的售价要比同类产品高出15%,“好苹果卖上了好价钱”,依然供不应求。

  自1921年引进苹果种植,灵宝苹果已有百年历史。灵宝土壤肥沃,降水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这些条件,造就了灵宝苹果的独特口感。

  目前,全市苹果栽植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0万吨,年产值56亿元,产业集群年综合效益达207亿元。越来越“红”的苹果已发展为当地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成为灵宝市的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围绕苹果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灵宝市积极探索发展“智慧果业”,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灵宝苹果,这个大山里的土特产,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味儿。

  在灵宝市苹果产业5G未来果园,物联网虫情分析仪、土壤墒情检测仪、果实果径传感器、鹰眼摄像头、智能病菌孢子捕捉仪……3000亩果园安装部署了66套智能设备,对果园的实时气象、土壤养分、果树生长、病虫害情况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果农在指挥中心和手机端,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果园的气象因素,土壤墒情、病虫害、苹果长势等信息,根据平台的预警信息开展果园管理,实现果树的‘精细喂养’。现在,3000亩的果园,两个人、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只需轻轻一按,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果园各个环节的作业。”高山集团乔沟苹果基地负责人孙建刚说。

  做强特色产业,还需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新业态。在灵宝,“苹果+产业”,正链接碰撞出不一样的新业态、新玩法,让大山里的土特产也“炫”了起来,潮味儿十足。

  在苹果产区的乡村,随处可见村民在直播架子前大方展示,侃侃而谈,说笑之间打开了网络销路,把灵宝苹果卖到了天南海北;不少种植园,开通了在线慢直播,消费者可以沉浸式体验苹果的生长过程,参与云上果园的果树认养,用好玩有趣的体验带动了“采摘游”等农旅新业态,拉近了土特产与年轻人的距离。

  近年来,当地以苹果为主题建立了全国首家苹果小镇、苹果展示馆、苹果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学生及游客10万人次,采摘苹果500余万斤,带动果农增收3000万元以上,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土特产” 走出乡村 “新滋味” 包围城市开云官网下载(图1)

  新春佳节,走亲访友,那些经历了时间考验又满含家乡味的土特产成为年货的“主角”。红红的苹果、糯糯的山药、新鲜的香菇、飘香的小磨油,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土特产,不仅有乡土味,有家乡特色,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条,“土特产”3个字也因而有了新的解读和寓意。习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新春之时,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品味河南土特产蕴含的“新滋味”,感受中原大地日益升腾的产业新景、美好图景。

  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对香菇种植大棚控温控湿,让温度和湿度更适合香菇生长。这是日前记者在西峡县重阳镇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菇标准化种植基地看到的一幕。

  基地的负责人杨俊朝说,正因为科技的加持,西峡不仅能够冬季出菇,而且夏季也能出菇,实现一年两季出菇,让食用菌“四季生金”。

  现年49岁的杨俊朝是西峡当地有名的香菇种植“土专家”。1996年,西峡县推广种植香菇,在外打工的杨俊朝回乡种植香菇。当年,他种植香菇1000袋,收入1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尝到了甜头的他看到了香菇发展的美好前景,到1998年,他种植的香菇已经发展到了2万袋。

  当时,香菇只能在冬季种植,夏季高温季节不能种植。杨俊朝认为,不是夏季不能种植香菇,而是当时的菌种不适合夏季种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鲜香菇的需求越来越大,夏季也需要吃到鲜香菇,而不是只能吃到干香菇。于是,他将目光转移到香菇的上游产业菌种上,开始研究培育菌种。

  杨俊朝经常一人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县城和乡镇,白天到西峡县科研中心学习菌种培育技术,晚上查找相关资料。经过不断实验,他率先在全县培育出“钰森1号”“钰森3号”春菇菌种,并建成了全县首个智能化控温控湿“四季菇”大棚和工厂化恒温净化养菌车间,打破传统的种植和养菌模式。新培育出的两个菌种抗性强、耐高温,实现了一年两季出菇。

  新的菌种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2017年,杨俊朝成立南阳铭浩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加工菌种和菌棒。他说,过去种植户普遍自己制香菇棒,虽然成本低,但坏棒多,出菇少,收益低。而工厂化制棒,杂菌少,无坏棒,质量高,收益好。现在,他的制棒厂年制菌棒2000万棒,香菇、天麻、灵芝、羊肚等品种市场遍布河南、河北及东北等13个省市,并与日本、韩国的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西峡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年产量达30万吨(鲜菇),加工企业500多家,产品有6大类200多个品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效益达200亿元以上,香菇及其制品出口额连续7年全国第一,连续8年全省第一。

  一年四季出菇,这是杨俊朝已经实现的梦想,也是他正在努力推广的种植模式。对此,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孔维丽说,伴随着冷链物流体系的日益成熟,消费者已从过去冬季吃鲜菇,发展到一年四季吃鲜菇。因此,在西峡、卢氏、泌阳、鲁山等我省食用菌大县,发展四季出菇势在必行。他们将研发培育更多适宜夏季生长的食用菌新品种,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新春佳节年货俏。作为中原地区代表性“土特产”之一的驻马店小磨香油,早早开启了爆单模式。

  春节前夕,位于驻马店市高新区的正道油业已然一幅热气腾腾的生产场景。“马上过年了,家家户户调凉菜、和饺子馅儿、走亲访友等都少不了小磨油,一个月之前我们就开始加班加点赶订单,一天下来要磨一万多斤芝麻!”正道油业公司总经理马磊介绍,与去年同时段相比,今年小磨香油的订单量增长了30%左右,产品不仅广受国内消费者喜爱,还远销澳大利亚、英国、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驻马店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香油原材料——白芝麻在河南省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上蔡、平舆、新蔡、项城等县,所以就有了“世界芝麻看中国,中国芝麻看河南,河南芝麻看驻马店”的说法。驻马店作为全面闻名的芝麻生产地,因本地生产的白芝麻“籽白皮薄、口感醇香、后味甘甜、出油率高”,又被称为“芝麻之乡”。

  “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搭配特定的传统工艺,造就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马磊说,当地的白芝麻籽粒饱满、皮薄肉厚、气味清香、品质上乘,为小磨香油提供了优质原材料,世代相传的古法制油技艺更是小磨香油保持醇厚味道和浓郁香气的精髓所在。

  小磨香油是我省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据悉,驻马店小磨香油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加工历史。2009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作为一名磨油的“行家里手”,今年59岁的倪学正与小磨香油结缘已40余年,他既是正道油业生产技术部部长、磨油“大师傅”,也是驻马店市小磨香油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深谙小磨香油制作工艺。“炒制芝麻是制作好香油的关键环节之一,手法、火候及加料工艺等,都是祖上传下来的秘诀,多年来都以手把手教的形式在师徒间代代传承。”他说,为把老祖宗留下的磨油技艺传承下去,他和厂里的其他“大师傅”一起身体力行,通过收徒、培养学工的方式,把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如今,很多年轻工人已能独当一面,在驻马店小磨香业发光发热。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传统工艺的精髓不能丢。而借助于现代传播手段,驻马店的小磨香油走进了更多家庭。

  近年来,驻马店紧握粮食这张“王牌”,农产品加工业能级跃升,品牌矩阵壮大,品牌知名度提升。截至2024年12月,全市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276个,其中绿色食品26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3个,位居全省第二。开云官网入口平舆白芝麻、泌阳夏南牛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正阳花生、平舆白芝麻、泌阳夏南牛、确山四孩香菇4个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从“中原粮仓”迈向“国人厨房”,再到丰富世人餐桌,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年总产值2000多亿元。而那里的小磨香油产业,也正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山药横着种,栽种深度较浅,能避免水涝‘塌沟’风险,但会影响养分吸收。还是要采用特定技术栽培,实现横着种、竖着长,虽说块茎可达地下1米多深,收获时费工费时,但能保证品质。”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温县张羌街道马庄村的怀药博物馆,马红峰正在展示墙边耐心地为参观的市民解答关于山药种植的种种疑惑。

  在温县,说起山药种植,马红峰是公认的专家。今年67岁的他,已经跟山药打了几十年交道——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铁棍山药研究,后来的工作依然和山药密切相关,退休后照样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山药种植。

  位于马庄村的怀药博物馆,是他花费数年工夫,组织合作社及“怀御堂”等公司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建起来的,2020年11月正式开放。12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内,展示有四大怀药和怀商的历史文献资料,怀药的生长规律、种植技术与炮制技艺,以及温县山药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诸多荣誉。馆内一隅,还收藏了多年前用于山药种植、加工和炮制的工具,让人对怀药文化产生更直观的感受。

  近年来,温县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电商+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铁棍山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万亩左右,从事山药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户在3000户以上,总产值在20亿元左右,山药的链条不断完善、拉长。但说起来,温县的山药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初,温县山药产量低、轮作时间长,且田间管理粗放,品质和价钱都上不去。1995年起,温县决心大力发展怀药种植。时年,马红峰呼吁成立温县岳村乡铁棍山药协会,带领、指导本地农民种植山药,一直到现在。

  多年的经验告诉马红峰,“科学化种植才是最好的出路”。2006年,他带领5户农民入股成立温县岳村乡红峰怀药专业合作社,从选地、选种到播种、管理再到收获,都按照统一标准精耕细作。2012年,另有15家怀药专业合作社加入成立温县红峰绿宝怀药种植专业合作联社,2016年又成立怀御堂有限公司,推行标准种植、集约管理,为产品统一包装、商标和二维码,大大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入股入社的已有1256家农户,辐射带动了全县的怀药种植。

  “铁棍山药现在亩产2500斤左右,跟着马老师种,一亩能比以前多挣5000块钱。”种植户郑百安告诉记者。

  “种好一根山药,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眼下临近春节,温县铁棍山药像往年一样迎来销售旺季,线上线下的需求十分旺盛。“春节前后恰逢铁棍山药采收期,口感最好,干、面、甜、香。”在马红峰看来,铁棍山药天然具备“年货”属性。随着近年来“非遗年货”的走俏,位居“四大怀药”之首的山药,也必将搭乘时代的东风,走向全国各地,绽放别样芳华。

  春节前夕,灵宝市永辉果业的数字化智能分选线车间内,机器作响,果香弥漫,十几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一颗颗色泽红润的苹果在工人的安排下,“坐”上带有独特编码的果盘,在传送带上排起整整齐齐的队伍,依次通过一台机器设备的检测后,会按照重量、果型、甜度等被分成几个等级,再被自动分配到相应的工作位置,工人利索地把分级后的苹果摆放到果品周转箱内,进行下一步的分箱包装。

  “有了这台智能苹果分选设备,就像给每一个苹果都做了一次全身‘CT’,不光能看出苹果外表的伤痕、辨别果径大小,还能一眼识别果核内部的霉变,区分出果品的甜度,确保每个筛选出的苹果表皮完整、个头匀称、甜度适合,让果品的外观和口感都达到高品质。”灵宝市永辉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常启超说。

  过去,苹果主要靠人工肉眼分选,效率低下不说,果品的品质不一,很多时候好果差果“撮堆儿卖”,总是卖不上价。现在,通过智能精选实现了苹果的分级分价销售,再配合包装的升级,让消费者实现了视觉、味觉体验感的提升,该公司果品的售价要比同类产品高出15%,“好苹果卖上了好价钱”,依然供不应求。

  自1921年引进苹果种植,灵宝苹果已有百年历史。灵宝土壤肥沃,降水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这些条件,造就了灵宝苹果的独特口感。

  目前,全市苹果栽植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0万吨,年产值56亿元,产业集群年综合效益达207亿元。越来越“红”的苹果已发展为当地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成为灵宝市的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围绕苹果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灵宝市积极探索发展“智慧果业”,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灵宝苹果,这个大山里的土特产,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味儿。

  在灵宝市苹果产业5G未来果园,物联网虫情分析仪、土壤墒情检测仪、果实果径传感器、鹰眼摄像头、智能病菌孢子捕捉仪……3000亩果园安装部署了66套智能设备,对果园的实时气象、土壤养分、果树生长、病虫害情况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果农在指挥中心和手机端,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果园的气象因素,土壤墒情、病虫害、苹果长势等信息,根据平台的预警信息开展果园管理,实现果树的‘精细喂养’。现在,3000亩的果园,两个人、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只需轻轻一按,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果园各个环节的作业。”高山集团乔沟苹果基地负责人孙建刚说。

  做强特色产业,还需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产业新业态。在灵宝,“苹果+产业”,正链接碰撞出不一样的新业态、新玩法,让大山里的土特产也“炫”了起来,潮味儿十足。

  在苹果产区的乡村,随处可见村民在直播架子前大方展示,侃侃而谈,说笑之间打开了网络销路,把灵宝苹果卖到了天南海北;不少种植园,开通了在线慢直播,消费者可以沉浸式体验苹果的生长过程,参与云上果园的果树认养,用好玩有趣的体验带动了“采摘游”等农旅新业态,拉近了土特产与年轻人的距离。

  近年来,当地以苹果为主题建立了全国首家苹果小镇、苹果展示馆、苹果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学生及游客10万人次,采摘苹果500余万斤,带动果农增收3000万元以上,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