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可怜地少,除草全靠人“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不孬……位于江宁区黄龙岘的千百园环境教育基地一群大学生今年种田玩起“新花样”,这种“古法试验”几乎是佛系种地法,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田里经常杂草满地。可周边不少老农准备看他们笑话时,他们却“试”出了不错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周,小编来到千百园环境教育基地的试验田探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亩菜地,位于山坡茶园的汇水处,远望倒是一片郁郁葱葱。江宁区千百园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副理事长刘文杰介绍,这两亩菜地是“古法种植”最初的试验田。“古法种植”分两种,第一种就是不施化肥、不撒农药、人工除草,“古法种植对于土壤的要求非常高,我们会在春季撒菜籽饼,定时撒有机肥料来改良土壤,这样会让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减少,更适合种植庄稼。”刘文杰说。
走在田地里,五六个老人顶着烈日在田里除草、浇水。杨道仁老人今年74岁,每天都起早贪黑在田里劳作,这两亩田地已然成为他第二个家,“刚开始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种菜,长出来的杂草也不许用农药除,好几次我自己从家里带了农药来除草,都被他们阻止了。”
在菜地不远处,千百园还租下了60亩田地,这里所处的位置是黄龙岘最低洼的地方,“这块地方东高西低,就像一个漏斗,这60亩田地正好处于一个关键点。”刘文杰说。
据悉,山坡上的水流淌下来,千百园就引水入田,水到了田里会滞留3—4天,形成人工湿地,这种湿地适合种植水稻。令人奇怪的是,千百园租下60亩田地后,只划出10亩种植水稻,“这是古法种植的第二种,自然生长。”刘文杰说,“除了最初撒种子,后面我们就没有管过,随便生长,导致田地里杂草比水稻还高。”
黄龙岘作为美丽乡村,环境保护自然是重中之重。刘文杰表示,如果60亩土地全部按传统方式种植,只能种出普通农产品,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还可能形成污染源。“污水从东边茶山上流淌下来,流经田里后再流淌到西面水库,就会影响水库的水质。”刘文杰和小编谈得最多的,不是作物的收成,而是水质保护。
为了提升水质,刘文杰团队想出了一个办法。60亩地轮番休耕,今年开春至今,50亩田里长满杂草,就连田地两侧的河道都长满了杂草。这样,水从东边山坡流淌下来后,引水入田,由杂草自然净化。“因为荒草适合微生物生长,荒草越多,微生物就越多,净化水质靠的主要就是微生物。”刘文杰说。
按照传统种植方法,一亩地杂交水稻最多可收成1700斤,而千百园10亩地才收成2000斤。2000斤水稻最后打出了1200斤大米,环境基地注册了千百园商标,大米价15元/斤,目前已卖出了500多斤。
佛系种植法经济效益并不差。刘文杰为小编算了一笔账:“杂交米每斤一块多,一亩地最高收成1000多元,除去投入,一亩地也就几百元收益。古法种植产量虽小,可大米受欢迎,单价高,一亩田最终收益也能达到几百元。而且,随着土壤逐步改良,未来产量还有望进一步提高。”
“古法种植”带来的变化不仅是经济效益。“租下的60亩地,其中50亩我们做成了野生物种保护区域。”千百园生态导员彭仙丽说,在土地抛荒阶段,我们发现这里出现了好多生物物种。据不完全统计,在这50亩的田地里,发现了5种蛇类,3种蝴蝶品种包括稀有的丝带凤蝶,还有野猪、刺猬、野兔等。
在彭仙丽看来,保持这50亩地的原始生态,才能让这些物种更好地生存下去,甚至有可能孕育出更多的生物物种。
古法种植试验传统农业种植方式,还影响了当地种了一辈子田的老农民。在千百园环境基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周围居民从嘲笑、好奇到认同,如今不少农民已经开始学习千百园的做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开始种植健康绿色大米。杨道仁则告诉小编,“少用农药、化肥,可以种植出绿色蔬菜,同时还能保护环境。现在我家的田也这么种了。”